close

民粹是一種可怕的東西,
當有人利用種族議題,民粹話題來炒作議題,
這樣的情形在任何國家,任何時代,都有可能發生。

盧安達飯店,這樣的電影,沒有炫麗的動作畫面、淡淡呈現了當時種族大屠殺的盧安達中,碩果僅存的沙漠中的綠洲。

盧安達飯店的故事背景,發生於1994年,盧安達境內,
當一個種族被長期壓抑下,就開始發生了叛變、暴動、報復。
"非我族類"成為包裝在無知下的仇恨糖衣。
(但其實這樣的議題,可能是過度自卑,或過度自傲所產生的意識型態。)

劇情的大綱為:1994年,盧安達境內胡圖人(Hutu)以消滅圖西人(Tutsi)為由,展開了極恐怖的種族大屠殺,
不論男女老幼一律屠殺,非做到種族滅絕不可。
此事件雖然震驚了全世界,當時卻沒有任何國家伸出援手,坐視屠殺不顧乃至最後結果慘絕人寰:
在長達100天的屠殺中,竟將近有100萬人被殺害,並造成10萬名兒童成為無家可歸的孤兒。
《盧安達飯店》由真人真事所改編,敘述在這場盧安達內戰期間,一名飯店經理不顧個人生死安危,
冒險搶救了上千名無助難民的感人故事。故事主角保羅(唐其鐸飾)在一家觀光飯店擔任經理,與一些歐美政軍人士頗為交好。
保羅本身是胡圖族人,他的妻子、親戚及鄰居則幾乎全是圖西族人,為避免大家遭此浩劫,
他安排眾人避難於飯店中,其中包括神職人員及孤兒。
一開始保羅向西方國家尋求援助,但在四處碰壁、瀕臨絕望後,
他展開自力救濟,極盡所能運用關係向外界求援,並強調:「我們住在四星級飯店,我們有錢,這裡不是難民營!」
保羅運用了他的外交手腕和人脈,加以大量金錢疏通,竭力為大家尋求資源及庇護,並不顧個人生死安危,冒險搶救了無數難民。

小時候看到電視上的盧安達小孩,骨瘦如柴,肚子大大。
爸媽會說,你快點把東西吃完,你看非洲的盧安達難民都沒有東西吃...

如今看到盧安達飯店這部電影,了解了盧安達這個國家,以及曾經發生在這個國家的血淚...

盧安達(Republika y'u Rwanda)是非洲中部的一個國家。與蒲隆地、烏干達、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坦尚尼亞相鄰。
主要民族有胡圖族、圖西族和特瓦族。

自1962年獨立以來,盧安達歷史就充斥著胡圖族和圖西族的衝突。

1990年,以圖西族為主體的盧安達愛國陣線從烏干達的根據地入侵盧安達。
        對此,當時的尤文納爾·哈比亞馬納軍政府聲稱圖西族企圖再次奴役胡圖族人,採取了對圖西族種族滅絕的政策。
        戰爭一直持續了兩年,1992年,政府軍和愛國陣線在坦尚尼亞的阿魯沙簽訂了停火協議。
1994年,哈比亞利馬納總統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喪生。接下來的兩個月內,引發了胡圖與圖西的衝突,
        軍隊和各軍事組織在種族屠殺中殺害了百萬的圖西和胡圖族平民,其中有大多數為圖西族,另外有些為溫和派胡圖族,
        愛國陣線再次攻入,7月佔領了盧安達北部。戰爭在法國維和部隊干預後停止。

戰爭結束後,因為害怕圖西人的報復,超過2百萬的胡圖族人逃離祖國。現在這些難民多數已經回到盧安達,
但是仍有一些民兵留在了剛果民主共和國並捲入了那裡的內戰。

這樣的情況,好像與現今台灣的情況,有些類似,
有些人打著攻擊外來族群的旗幟,實際是為了獲取某一部分的支持選票。
以市場定位來說,你的定位,非常清楚,但你的族群,也非常明確,就是哪些人吃你那一套。

我不禁想起我小時候,面對族群之間的議題並沒有如此的被突顯出來。
直到近年來,這樣的議題不斷的在政客選舉、政府執政...不斷的提出,然後某些人藉由如此,
撕裂了這塊土地。

劇中的記者,說了一句話,很多人都對此感觸良深
:「沒用的,當人們在晚餐桌前看到這些屠殺的畫面,會說『天啊!這真是可怕!』,然後又繼續吃他們的晚餐……」。
indeed...
沒錯,昨日的以色列已經大舉進軍黎巴嫩,我們看到烽火連天的世界另一端。
我們可能只是看著電視,然後依舊一樣過日子。


盧安達飯店劇中一位聯合國的上校說著:『我們是來"維持"和平,不是"製造"和平』。
每個人都希望和平,但對於某些地方,和平卻是這麼的遙遠。
而許多西方國家的和平,是否可能掩飾著某些權力的暴露?


昨日重看了"亞歷山大帝",對於亞歷山大的理念,不禁感到感動,卻又覺得有點傻。
當他認為世界可以變為一體,於是他東征西討,建立的強大疆域的帝國,娶了各地各國的新娘,
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可以建立他心目中的本一家理想,
然而,當他死後,好不容易建立的國家,被幾位將領割據,四分五裂。

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國家一樣存在,而我們可以做的,是互相包容。接受彼此。

我心裡常常在想一個問題,當烽火連天的盧安達發生種族大屠殺,我們對於哪一族是否能夠區分的出來?
而這樣的區分,對於我們是否有意義?
同樣的情況若是在德國,對於外人來說,猶太人及非猶太人有差嗎?
對於外國人來看我們台灣,台灣人跟外省人有差嗎?
其實對於非此國家的人來說,對他們並沒有任何意義,他們的印象在於他們對此國家的印象,
對在這國家所接觸到的人民有感受,對這個國家所生產的商品、食物,有感官上的感受...


同樣的情況,蘇丹沒有學到任何教訓,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,依然存在。

對於某些人來說,歷史永遠不是教訓。


延伸閱讀:
電影:亞歷山大帝
    辛德勒的名單
    衝擊效應
    美麗人生



延伸閱讀:
http://blog.linux.org.tw/~jserv/archives/001595.html
http://blog.yam.com/annie64/archives/317363.html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india 的頭像
    sindia

    sindia

    sind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